“三岁看到,七岁看老”。
婴幼儿出生前的1000天是其大脑发育的黄金期,3岁前幼儿的大脑轴数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的85%,中国“幼儿教育之父”冯德伦教授将孩子出生至3岁称作是母亲和家庭共同进行的“二次孕育期”,也就是说0-3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期。
从心理学角度讲,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得、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比较稳定,就像大家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更多的是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就是性格差异。早期教育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对于孩子来讲,成长是不可逆的,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播下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下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下性格,你会收获一个命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三岁看大”并不是危言耸听,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性格了,孩子的性格除了天生的一部分外,后天的环境教育很关键。婴儿从出生到三岁这个阶段,和外界接触的比较少,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极强,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性教育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活动。
什么是社会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主要是指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即幼儿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能够按照社会规则行事,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情感和态度。《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社会性教育主要的教育内容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做人的教育。
就是让我们在尊重教育、尊重受教育的人的前提下,通过社会性活动“生活即教育、体验中成长”的体验方式,培养孩子“两心、两责、四爱”进行培育。即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婴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偏重某个方面诸如智力的发展这样的片面教育。研究表明,真正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的并不是在学前期所习得的读写算等学业知识技能,而是与人交往、相处的社会性交往技能及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社会性发展与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是贯穿于整个学前期的任务,而3岁前的社会性教育是学前阶段教育的关键期。
知识能提高人的高度,性格却决定人的宽度;知识能改变命运,可性格却能决定命运!